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成果。2024年,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时代课题,广州市检察机关坚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法律监督中履职尽责,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以推动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配资交易股票网,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全力守护社会公共利益。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获悉,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285件,立案1047件,行政公益诉讼方面制发检察建议504件、与行政机关磋商379件,民事公益诉讼方面提起诉讼45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助推城乡水污染治理等14项工作经验获最高检、省检察院推广,5个项目获评全省、全市改革创新项目。通过一件件案件办理,广州市检察机关探索出一条公益诉讼服务社会治理的路径。
生态保护:在融入大局中展现“穗检作为”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4个法定领域之一,是检察机关办案的重要基石。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在海洋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广州社会治理注入检察力量。
作为沿海城市,广州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广州市检察机关认真落实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公益诉讼为抓手,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盗采海砂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共立案11件,为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法治保障。海洋公益诉讼“广州模式”获评省检察院大湾区检察实践十佳项目。
助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另一个重点。广州市检察机关持之以恒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办理,助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共立案313件,督促回收清运各类固废5517.37吨,治理被污染水域76.9亩,恢复被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72.64公里,向侵权人索赔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1971.46万元。
从水域到耕地,广州市检察机关通过开展“守田护粮”“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监督活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年办理涉农公益诉讼案件98件,复垦被非法占用耕地87.92亩,整治撂荒耕地2668.09亩,推动改造高标准农田1244.82亩。
其中,增城区检察院针对人大代表反映的农田灌溉渠破损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对沟渠清淤清草4400米、修复破损41处、修复渠道压顶83处,累计惠及570亩高标准农田,还推动其引导企业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入社会资金对种植了其他非粮农作物的53亩耕地进行提质改造。
守护民生:在司法为民中贡献“穗检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直面群众关切,广州市检察机关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用实际行动保障民生福祉。
在维护“舌尖上的安全”方面,重点围绕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药品安全,预制菜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等公益损害问题,深入开展“检护民生”“食品药品安全检察公益诉讼‘冬季行动’”等专项监督,共立案121件,提出惩罚性赔偿7477.45万元。
海珠区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办理预制菜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行政机关督促涉案6家店铺整改,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餐饮环节预制菜存储、加工等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从化区检察院办理的生产销售假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中国品保委2023-202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白云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整治保健品产品利用伪科学虚假宣传行政公益诉讼案获评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典型案例……多个成功案例彰显了广州市检察机关在筑牢食品药品安全法治防线方面的担当作为。
在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广州市检察机关聚焦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妇女权益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专项监督,共立案175件,推动整改无障碍设施942处,排除涉老安全隐患82处。
针对电梯运行、电动自行车充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组织开展“维护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监督,共立案178件,消除安全隐患16212处。加强对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号等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共立案39件,不断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网。越秀区检察院办理的诉郑某等4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获评最高检2023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
此外,在国有财产保护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广州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加强国有资产保护”“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专项监督,共立案74件,督促保护、收回国家所有的财产和权益的价值1.03亿元,收回被欠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405万元,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国有土地75亩……
创新机制:在市域治理中凸显“穗检担当”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单一部门的责任,更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与合力。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主动作为,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深化公众参与,推动形成“同题共答”的治理格局,进一步助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一方面,广州市检察院与深圳、珠海等地共同签署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共建协议,与税务、妇联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将公益诉讼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各基层检察院也不断发力,“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观察站”“高畦深沟传统农耕文化公益诉讼保护站”“公益诉讼检察理论孵化基地”“海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研究基地”“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基地”等平台不断涌现,共同探索司法保护、宣传教育、理论研究等新模式,有效织密社会治理法治网。
除此之外,为增强公众对公益诉讼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广州市检察机关还建立“益心为公”志愿观察员制度,聘请377名志愿观察员参与公益诉讼工作,让公益保护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数字检察:在智慧赋能中打造“穗检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州市检察机关积极推动数字检察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加快升级改造广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推动形成“上下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一体化履职模式。积极研发多个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其中“漏缴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3个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
据介绍,利用这些模型,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能够高效精准筛选类案线索,进一步提升案件办理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广州市检察机关加快推进“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实践。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运用在全国、全省平台上架的模型58个次、成案43件,“数字化”成为推动公益诉讼检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益诉讼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广州市检察机关配齐配强专业化办案团队力量,用好用活“领域+片区”双指导机制,不断深化“培训+办案+研究”立体化精准培训模式,持续开展“益启慧”赋能训练营培训,有效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全市检察建议整改率达100%,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支持率为100%,公益诉讼办案的精准性、规范性不断提升。
“接下来,全市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将进一步找准公益诉讼检察服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同时紧盯群众关切的民生热点问题,抓好‘4+11+N’的履职方向。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广州公益诉讼检察将持续以高质效履职,让群众触摸到公益法治建设的‘获得感’,助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广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黎杰翠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李佳璟 通讯员 熊焕配资交易股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