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丽朝路炳阳北京报道炒股借钱平台
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于1958年建成,因当时国产机车无法适应线路坡度大、坡线长、弯道多的复杂路况,中国铁道部决定从法国阿尔斯通进口6Y2型电力机车,由此开启了阿尔斯通与中国铁路的合作序幕。
20年后,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为了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道部通过国际招标再次向阿尔斯通采购机车,新机车被命名为8K型。
8K机车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国煤运专线运输能力,更对日后中国机车设计、项目管理和配套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应用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阿尔斯通深耕中国市场60余年,在华投资和布局不断增加,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市场的深度参与者与实践者。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就中国轨道交通市场未来增长点、阿尔斯通与中资企业的合作竞争关系等问题专访了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
持续看好未来中国轨道交通市场
《中国经营报》:阿尔斯通如何看待进入中国市场60多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市场的变化?
耿明:1958年,阿尔斯通为宝成铁路提供了首批12台电力机车,开启了与中国的合作之旅。
改革开放以后,阿尔斯通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先后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多家合资公司,开展先进技术转让合作和本地化生产。
2004年之后,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尤其是高速铁路和地铁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逐步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目前已经进入到自主化创新阶段,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进步。
在产业层面,中国从单一的生产制造逐步迈向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包括车辆制造、智能运维和绿智融合的发展。在市场层面,轨道交通已经从满足基础运输需求,逐渐升级为满足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些量变和质变,与阿尔斯通在全球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打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交通解决方案”非常契合,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未来在华发展的信心。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中国铁路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整车引进几近绝迹,从而转向核心零部件的引进与合作生产,这种变化对于外资企业是否意味着新的压力?外资企业如何看待,并如何应对中国不断推进的装备自主化?
耿明:阿尔斯通在中国的产品组合不仅涉及高铁列车、地铁车辆、中低运量车辆,还有列车牵引电机、减振器、转向架等核心部件和信号、服务等。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要发展,必然有这个本土化成长过程。
在中国市场,阿尔斯通也经历了技术/产品引进—本地化生产—自主化创新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打造“本土化”的产品和核心技术。迄今为止,阿尔斯通在华合资企业已累计申请2865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类专利超过60%。
正因为这样的本土化目标,让我们有了与本土化竞争对手相抗衡的能力。
阿尔斯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并愿意加大投入,仅仅在2024年,我们在中国的合肥和济南就新增了两个本土化企业。
一方面我们要打造自己的新质生产力,来实现本土化的产品和核心技术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推出绿智融合的新技术、新产品。
我们不怕竞争,也不怕装备自主化的冲击,因为它客观存在,你怕与不怕它都在,我们能做好的是在中国生产并提供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将成新增长点
《中国经营报》:你对于未来几年全球轨交装备市场和中国市场增长情况的预期?对于阿尔斯通来说,未来中国市场的增长点主要在哪些领域?
耿明:增量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绝对的增量,一种是存量中的增量。绝对增量指纯粹的新建,随着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成熟和完善,绝对增量不可能像过去20年高速发展时期那么多,但存量中的增量大有可为。
一方面,阿尔斯通对未来全球轨交装备市场的增长依然保持信心。
虽然全球轨道交通产业近年受到供应链中断、能源成本上涨和地缘政治等各方面不确定性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全球轨道交通产业的需求和投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中间的变化都是零星的。
据德国权威分析机构SCI Verkehr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铁路装备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欧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以年均4%的速度稳步增长。这个增长一方面来自轨道交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全球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还没有自己的轨道交通,其需求非常旺盛。
此外,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老旧轨道交通系统的更新换代需求,也为轨交装备企业提供了重要市场机会。
同时,阿尔斯通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根据SCI Verkehr预测,“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国家铁路市场,市场规模接近400亿欧元,未来5年增长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领域。”
全球都在关注的轨道交通数字化和低碳化,预计中国会走得更前。无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双碳”战略,都是在布局数字化和低碳化发展。我们很期待,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中,可以纳入市域郊铁路发展及都市圈建设、以CR450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工程等,期待这些领域在“十五五”有更好的发展。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近年来,在地方政府严防债务风险和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的背景下,行业政策逐渐收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随之趋严,其建设节奏也逐步趋缓。我们非常认可并支持政府在这一领域的严控,预计未来政府对于高成本、大运量的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依然还会把控较严。但中国各个城市对于轨道交通的需求依然存在。
对于中国已经建设得非常成熟的地铁网络,随着时间的增加,早期建设的项目逐渐进入中后期,面临大量设备翻新改造需求,这也是存量中的增长点。
全球项目零部件大量从中国采购
《中国经营报》:阿尔斯通是最成功的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化企业之一,在国际市场上,阿尔斯通与中资企业有何互动?阿尔斯通是怎样理解中资与外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合作、竞争关系的?在该领域,如何实现双赢?
耿明:阿尔斯通本身就是跨国企业,从出生开始就拥有全球视野。在2021年年初全球并购庞巴迪运输公司之后,我们已成为全世界市场覆盖面最广的轨道交通企业。
在全球市场上,阿尔斯通与中资企业一直都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这两者并不矛盾。阿尔斯通每年都从中国轨道交通零部件企业采购数亿欧元的部件用于其全球项目。
同时,阿尔斯通也与中国多家EPC总包企业在全球若干总包项目中持续探索合作机遇。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肯定是有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对立面炒股借钱平台,我们在中国的11家合资企业,有10家企业不同程度参与了全球项目的合作,有些企业甚至是以出口为主。